今年暑期,七宝中学气象社团的师生收到了闵行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来的“意见采纳书”,他们在当时的《上海市气象条例(草案)》公开意见征询时提供的1条建议被完全采纳。被采纳的这条是,建议增加培养气象人才篇幅,建设高水平气象人才高地,培养一支高水平气象人才队伍。师生们积极参与立法实践的努力获得认可,这份沉甸甸的肯定,令全体成员深感自豪,能够运用所学所思,以切实行动为城市法治建设与社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为社会治理建言献策】
“气象条例”——这一名称起初令部分同学感到略有不解。气象作为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域,为何需要制定专门的条例加以规范?
收到闵行区七宝镇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关于《上海市气象条例(草案)》意见征询的通知后,气象社团的同学们带着这份好奇,展开深入探究,逐渐揭开其背后的必要性。“同学们认识到,气象条例旨在系统性发展气象事业、规范气象工作实践、有效防御气象灾害、科学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气候资源,并紧密结合上海实际情况制定。条款看似专业细致,实则与城市运行、经济发展、民生福祉以及生态安全息息相关。”七宝中学地理老师王丹舟说。
在细致研读的基础上,每位同学针对所分配部分精心打磨修改建议,不仅融入对气象专业和法规条文的理解,同时提出了具体、可行的修改方案。讨论聚焦于多个核心议题,包括气象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建设、气象服务保障体系及相关技术支撑的强化、国际气象交流与合作的深化、气象活动监管力度的提升、如何使条例更紧密地结合本市实际并融入现代化技术应用,以及如何促进气象信息的公开透明与社会参与等。经过数轮热烈而富有深度的思辨与碰撞,最终形成更具针对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完善建议。
社团小伙伴们说,提出被采纳的这条建议的理由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大气科学领域应用的不断拓展和深化,兼具气象专业知识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能力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需求显著增长。故应加强大气科学领域学科专业建设和拔尖学生培养,鼓励引导高校设置气象类专业,培养气象跨学科人才,促进气象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交叉融合,形成高水平气象人才培养体系。另一方面,还要“强化气象人才培养国际合作,加强气象教育培养体系和能力建设,推动气象人才队伍转型发展和素质提升。”
社团成员群策群力,协同推进,王丹舟全程悉心指导。从科学合理的任务分工统筹,到精准把握修订方向与原则,在这一过程中,这群高中生“小小法治宣传员”真切感受到参与公共事务、为社会治理建言献策的独特价值与成就感。王丹舟也被授予七宝镇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法治宣传员”称号。
【用气象课题解决身边问题】
七宝中学拥有一座全自动地面气象站,可以全天候对气温、风向、风速和降水量等气象要素进行监测,同时拥有一个手动气象站,气象社团成员轮流对最高、最低、干球和湿球温度进行读数和记录。学校还配备了四台移动式气象站,便于学生随时随地进行气象数据的监测和记录。
学生进行气象监测。
七宝中学是上海市气象科普科创核心学校共同体理事单位、全国气象教育特色学校。学校的气象科普教育除了开设气象社团活动,学校气象实验室还结合高中生的生涯体验,开发了一套地空平台气象与大气监测实验室校本课程。该课程以地理学科为支撑,以气象与大气监测实验室为载体,是与上海中心气象台共同开发建设的贯通社团课、校本选修课程和研究性学习课程,将学生志愿者服务、职业体验、课程学习和课题研究相融合的系统化培育方案。
周五下午的研究性学习时间,学校请来上海市气象局专家给学生作《全球气候变暖》等主题讲座。气象社团成员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内和学校附近进行大气质量(包括PM1、PM2.5、PM4、PM10)的监测。每年暑期,气象社团同学参观上海市气象局、上海中心气象台和上海气象博物馆等场所,并与专家进行交流座谈。
学生进行大气质量监测。
原先,七宝中学冬季每天9时20分至9时40分开展课间跑活动,遇到空气污染严重时,无疑对户外课间跑活动造成不利影响。如何在不取消这个活动的前提下,通过调整课间跑活动开展的时间缓解其带来的影响?同学们开展了《基于冬季校园大气环境质量的课间操时间安排的探究》,综合大气环境质量日变化和月平均分布规律,建议将冬季课间跑时间调整到每天14时35分。
从学生身边发现的研究气象类课题——《关于闵行区居民对PM2.5浓度影响因素了解程度的调查及相关APP改进设计》《楼群布局对于风环境影响的模拟研究及实际优化方案》等,经历了完整的开题、中期和结题答辩,优质课题还送去参加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七宝中学气象类课题已连续多年在该项大赛中获奖有保障的股票配资公司,累计获得奖项十余次。
英赫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