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是秋天的第二个节气,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气温逐渐下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气候逐渐要向凉爽干燥转变。
节气特点
处暑即“出暑”,意味着暑热渐退,但此时“秋老虎”余威仍在,昼夜温差增大,天气干燥与湿热交替。中医认为,这个阶段是“阳消阴长”的过渡期,既要防燥,又要祛湿。
养生·观起居
处暑过后,白昼逐渐变短,夜晚逐渐变长,作息应做出相应调整,尽量做到早睡早起。“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季很容易导致情绪低落,此刻要注意情绪上的变化,凡事应持平和之心。
秋意渐浓,亦可通过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登高望远保持心情愉悦。运动可选择温和的有氧运动,如快走、广播体操、打球等。运动时间以早晚为宜,中午室外仍然炎热,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
养生·观饮食
处暑乃夏秋交替之时,暑气依存,脾胃功能较弱,此时不宜“贴秋膘”,否则易损伤肠胃。饮食以滋阴润燥为主。多吃清热、生津、润肺的食物,如百合、银耳、雪梨、莲藕等。少吃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防加重秋燥症状。
药膳推荐百合莲子粥,将百合、莲子和大米一起煮粥,具有润肺止咳、养心安神的功效。也可煮制冬瓜汤,起到清热利尿之效。
养生·观穴位
1.太渊穴
右手拇指指尖轻柔掐按左侧太渊穴,左右两侧各按1-2分钟。可理血通脉、宣肺平喘、清泄胃热、通行元气
2. 膻中穴
3. 用大拇指或食指指腹按揉,约1-2分钟,可宽胸利气、降气通络
养生·治未病
处暑应防秋燥、呼吸道疾病。人体容易出现秋燥症状,如咽干、鼻燥、皮肤干燥等,易引发呼吸道疾病。可多吃梨、百合、银耳等滋阴润燥食物,保持室内空气湿润。
英赫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